为什么写诗的比读诗的多
为什么写诗的比读诗的多
文/大悔忆智冰
写诗的比读诗的多。
不只是中国,全世界都是这样吧?
问题出在哪里?
世界正在失去诗意。
还记得《诗经》里的《伐檀》吗?
坎坎伐檀兮
置之河之干兮
河水清且涟猗
——
空空空地砍檀树呀
砍倒放在河岸上呀
河水清澈起涟漪
满怀怨气的笨重的劳动唱出来竟也有诗意,除了人的淳朴,还在于资源的富足与环境的优美,现在还有那么多树吗?还有那样清澈的河吗?
资源透支与自然环境的恶化让世界失去了诗意,此原因之一。
我不止一百次引用意象派诗歌领军诗人埃兹拉·庞德先生的名言:“中国人的道德,是基于审美的道德”,“中国的《诗经》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”。
中国人是淳朴的,是勤劳节俭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,这里面自有诗意。功利的、逻辑思维的外国人,科学发达,法律严明,但对于诗歌,并不自信。科学和法律,与审美无关,都是着眼于形而下的物质利益的创造与分配的,而中国人注重的,是人情。
因此,第二个原因,愚以为是物质对人性的征服与贬低。
空调隔绝了四时八节,吟风弄月的诗歌显得虚假做作;高科技的加速度开发,产生享乐主义的生活以及一些犯罪式的生存。
第三,真正的诗人是人类中最敏感,感情最丰富的人,数量并不大。
余秀华那样轰动,是因为她能够写出她的敏感,而很多人是无感觉的重复和抄袭,或者内容空洞徒具形式,他们对于二十一世纪,是麻木的。
至于功名利禄之辈写诗,他们的诗,恐怕自己也不看。
(已被推荐到今日头条首页)